你覺得有些人是魔鬼嗎?不,彼得杜拉克說每個人都是魔鬼。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沒錯,就是那個彼得杜拉克,他寫過兩部小說,《行善的誘惑》是第二本,一直等到他過世之後才有中文授權版。
這本小說以教會及旗下支持的教會學校為背景,當中的每個人從神父修女到學校教授,都是一般標準下的「正派人士」,少數真正卑劣自私的人顯而易見,他們卻從來不是故事的主角。
學校校長秉持著對上帝的熱情要將學校打造成一所「第一流水準的天主教大學」,卻無可避免也不自覺的必須向世俗化靠攏。或許因為「一流的」跟「天主教大學」,本來就是兩個相左的目標。
即使是學校裡不具備神職人員身份的「新人類」教授也因為對商業化的看法不同而分成兩派,放棄史丹佛而選擇聖主隆的波格藍教授就很喜歡說:「科學分為純科學和應用科學,」「兩者都有其必要性。但我們也可以將之分為純科學和不純科學,而不純科學在學術界的地位不會比耶路撒冷神廟門口靠找換錢幣賺錢的人高。」又或者:「我對商業活動或商人沒啥偏見;但我是個科學家,商業活動和科學研究就好比吃飯和睡覺,兩者你都需要,但不能同時進行。」
這樣逐漸壯大的矛盾最後成為滋養一場危機的絕佳養分,開始只是發生了一件再平凡不過的小事,最初的人作了一個出自於好心的決定,加上其他人也本著行善的出發點,卻因為人性的複雜,一點真正的惡意中傷,最後造就一場大波瀾,影響了組織中的每個人。
最後的場景就像伯克威茲教授在電話裡說的:「我因為對上帝失掉信仰從神學院退學...可是現在,看到聖主隆所發生的一切之後,我知道邪惡與魔鬼是存在的。不,我不是指那個始作俑者的惡毒女人,她只不過是病了...我說的是其他的人,神智正常的普通人:心胸狹窄、言行卑劣、看到別人痛苦會高興、虛榮心受損就不高興、自我膨脹、膽小懦弱...而我們需要上帝。」
魔鬼不是化做凡人行走在這個世上,而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魔鬼的影子,即使你沒有意識到,尤其「是那些成就最高者...我們這些平凡人很清楚我們做事情的動機是混雜的、不一定那麼純真的...而他們不會這樣想。等到有人攻擊他的動機時,他可能受到很大的傷害。突然之間他們省悟到:他們也像其他千千萬萬平凡人,是有缺點的。」
圖片來源:博客來書店
---------------------------------------------------------------------------------------------------------------
對照過去半年在高雄大愛村的種種紛擾,再回想書中所談的,實在令人感觸良多。登山寶訓中說「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體認到自己在不同的範疇也是貧窮的,所以更能體會別人的需要,今天在我有餘的地方能以夥伴的立場同理並盡力去幫助不足的人。
如果助人者需要對方配合他的規定,又是「申請」,還要「簽約」,同時處處提醒受助人你是弱者,永遠要記得感恩,這樣非但不健康,也無益於鼓勵對方發展出自助、助人的未來。
以上還只是從慈善角度來說的最低標準,況且今天慈濟以接受政府委託的身份,執行國家救助政策,何來條件、資格及要求之說?這恐怕是混淆了身為公益團體跟宗教團體的角色,任何人這樣做都要接受公評,一如十六世紀德國大學教授馬丁路德公開批評教宗販賣贖罪卷的謬誤。
這次的事件之所以引發關注主要有三:第一缺乏「尊重」,園區沒有考慮原住民的獨有傳統、生活型態,反而以近乎文化殖民的方式強行介入其生活,從園區處處「大愛石」卻不見聚會所,實施「齋戒」公約,到公開帶團參觀這座期許的「國際模範村」等不一而足。
第二、缺乏「謙卑」,對於不同的聲音僅以少數人的意見為由輕描淡寫處理,建築委員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很多人覺得慈濟沒有100分,但我認為慈濟已經超過100分!我們有120分!」。第三,即使是做公益都不應該要求「回報」,何況是政府份內的社會救濟,竟然大愛石上刻著「但願我微薄財產能賣掉,用一半捐大愛台」。
有了杉林大愛村的例子,其他地方的災民已經有要求參與討論,否則拒絕慈濟來蓋永久屋的聲音,政府失能在先,慈濟身為一個NGO又做的太多,希望這會是開啟對話的一個契機。
「...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哥林多前書13章2至3節
以上圖片來源為以下網站,半年來他們持續的在災區關心紀錄:
莫拉克88news.org
小地方新聞網
- Mar 28 Sun 2010 16:12
行善的誘惑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